在17年的艰难跋涉中,玄奘展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勇气。与“贝爷”相比,他的一生更是充满了英勇。从东土一路前行到西天,他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用毅力和信念书写着一部壮丽的传奇。
趟过急湍迅流,跨过皑皑雪山,路过村寨庙宇,看过茫茫高原。公元七世纪,大唐高僧玄奘脚踩一双芒鞋,手握一支法杖,身披一张袈裟,行走五万里,只为追寻心中的梦想。
时间不停,脚步不止,17年的时间,玄奘法师终于来到了神秘的印度,得到了他最想得到的东西,玄奘也因此而成为了一个传奇。
但是在历史岁月的渲染下,玄奘渐渐由传奇变成了一个神话,《西游记》的出现让世人对玄奘产生了极深的误解。
他究竟是不是真的如同书中所写的那样白白胖胖又手无缚鸡之力呢?史书告诉你,玄奘可不是个弱和尚,他的人生比贝爷还要彪悍。
佛在心中,路在脚下公元602年,河南偃师缑氏镇的名门望族陈家出生了一名男婴,父亲为他取名陈祎,也就是后人熟知的唐三藏,唐玄奘。
一个是名门贵公子,一个是得道高僧,两种丝毫不沾边儿的身份却是唐玄奘由云端跌落的一生,而他角色的转变还要从公元606年说起。
那时的玄奘刚刚四岁,尚不知世事的玄奘正在经历家中巨大的变故。
玄奘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父亲为她寻遍了名医但是仍然无力回天,不久后母亲离世了,办完葬礼的父亲也瞬间苍老了许多。
而对正是最需要母爱的玄奘来说是也一种极大地打击,他时常问父亲母亲去了哪儿,而父亲总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就这样,玄奘长到了十岁,在这六年间,玄奘渐渐明白了母亲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永远不会再回来,他现在所有的爱和依赖只能是父亲。
可是老天对玄奘的历练还没有结束,玄奘的父亲因为种种原因也生病了,看着日渐消瘦的面庞,父亲悲从中来。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他不怕死,但是他怕孩子没有着落,所以他常常叮嘱玄奘,不管家里有什么意外,你都必须好好活下去。
或许是已经感知到死神的脚步声,在一个平静的午后,再三叮咛过玄奘之后,父亲便撒手人寰了。
十年间接连失去父母,玄奘命苦,为了遵照父亲的遗嘱,玄奘便来到了净土寺。
佛度有缘人,在净土寺修行的日子里,玄奘忘却了父母离世后的悲痛,潜心学佛,对佛法的领悟也超越了很多师兄。
随着年龄的增长,玄奘学得越来越深刻,可是疑惑会随着学识的增加而增加,譬如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师父有不同的看法,玄奘不知道究竟谁才是对的。
为了搞清楚经论的真正含义,玄奘决定到佛教起源地印度一探究竟,他想把佛经的真正含义解读给世人。
心中有佛法,路也在脚下,为了追寻真理,玄奘还制定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东渡计划,其中囊括了衣食住行等方面。
他深知此行路途遥远,便花光了所有积蓄买来一匹马和不少干粮,同时也竭尽所能的带了一些水。
至于衣服,他不甚在意,一身僧衣,一双草鞋便已足够,住宿问题他也仔细斟酌过,他去往的印度是炎热之地,途径之处只会越来越热,既然如此便可天为被,地为床。
玄奘自认为一切准备妥当,可是计划还没施行就遇到了一个难题。
那时突厥与大唐并未交好,此前发生的冲突让太宗忌惮,于是太宗下令紧闭城门,里不出外不进,也就是说玄奘想要出城就是痴人说梦。
玄奘是个实诚的出家人,他不会做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这可让玄奘犯了难。
他不能违背律法,但是他出不了城就寻不到佛法的真谛,玄奘不知该怎么办。
恰巧这时大唐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为了让百姓逃生,朝廷便放开了城门,玄奘也就跟着这些难民一起出了城。
但是他的西行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待着他。
而终于跨出城门的玄奘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他知道前路凶险,他也知道他很有可能还没到目的地就遇难了,但是他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他望了望身后的家乡,许久之后,他毅然转身,漫天的黄沙模糊了玄奘的身影,但是他坚定的眼神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前路凶险,历经苦难如果心中有梦想,便要为这星星之火而不断奋斗,玄奘亦是,而且他要比许多普通人都要有恒心。
《西游记》中,唐玄奘为了去西天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历史上真正的唐玄奘经历的可不止八十一难。
当他顺利出城后,步履便一直在挪动,累了就席地而坐,困了就小憩一会儿,他不敢有半点放松,因为懈怠一点儿就意味着取到真经的时间就要往后推迟一点儿。
不知道过了几日,唐玄奘来到了凉州,那时候各个城市之间的管理并不像现代这样开放,行走自如那是要通关文牒的,说白了就是得有介绍信才能让你过。
可是唐玄奘去哪里找这东西呢?到了凉州唐玄奘就只能暂缓行程。
但是幸运的是,唐玄奘平日里讲经说法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为了让玄奘法师求取真经,这些教徒也出了不少力。
在一天夜里,玄奘法师被叫醒,他被教徒们秘密的送出了城,出了城,玄奘又开始了西行之路。
但是毕竟他是偷偷溜出来的,对于从没有做过“坏事”的玄奘来说,那晚的惊险之旅时常让他提心吊胆,为了尽快走出大唐的地界,玄奘更是不敢休息。
历经了几个月的时间,唐玄奘终于来到了大唐的边境,但是这时他又愁眉不展了。
每个国家的边境都是要严防死守的,大唐身为当时最富庶的地界,更是有重兵日夜把守,毫不夸张的说,一只苍蝇想要飞出去都得先核验是公是母,更别提玄奘一个大活人了。
而且一旦官兵发现有人偷渡进城或出城下场都十分惨烈,轻则终身监禁,重则直接掉脑袋,玄奘不知道怎么往下走,便在一处角落待了好几日。
可是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眼看着他带的干粮不多了,水也已经见了底,如果再不出去可能就得葬在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了。
这时一个眼尖的官兵发现了玄奘,经过层层上报,玄奘便以为将士们讲经说法为代价换取了通行的机会。
虽然玄奘已经彻底离开了大唐的守护,踏上了去往西方的第二关卡,但是距离家乡越远,玄奘就越发的惴惴不安。
在大唐地界的时候他能听到乡音,这也总让玄奘感觉只要一转身就能回到熟悉的故乡,可是越走越远之后,人们的面孔越来越不熟悉,地理环境也越来越凶险,玄奘迷茫了。
支撑玄奘走下去的就只有信念了,那时候,白马挑着担,玄奘牵着马,一人一马、古道西风,煞是一道别样的景致。
踏平坎坷,修成正果当玄奘走出大唐之后,属于他的九九八十一难才刚刚开始,如果说取经的那一刻是喜悦的,那么取经之前的经历就是枯燥的。
玄奘每天要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走路以及解决温饱问题,在他未出发之前他最不担心的就是吃饱穿暖,因为在那个时候比起自己的肉身他更重视灵魂。
可是走上取经之路就不一样了,他要面对很多凶险,如果体力跟不上,他很有可能成为野生动物的珍馐美味。
然而那个时代人口密度又与当代相差甚远,可能方圆几百里的范围内都是森林或水流,这也就意味着玄奘很难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
于是每当经过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玄奘都会靠讲经换取一些粮食,等到攒的差不多了他再上路。
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他经常会遇到粮食吃完了可是还没到下一个驻地的情况,这时,玄奘除了不动荤,几乎吃遍了周围整个生态圈。
其实现代也有很多人尝试在荒岛生存,他们通常以一个月或半年时间为期限,最著名的就是“贝爷”,为了补充蛋白质他曾吃过蛇肉、老鼠肉等一切人类不会触碰但是却可食用的东西。
而早在千年之前,玄奘就已经尝试过在野外生存了,只不过他的生存时间要比那些冒险者长的多。
历经五年的时间,玄奘孤傲的身影和不屈的灵魂终于来到了佛教圣地——那烂陀,在这个充满着信仰的地方,玄奘终于领略了佛教的本真。
他潜心跟随师父学习佛法,每日接受佛祖的洗礼和熏陶,他比任何一个那烂陀寺的僧人都要刻苦,因为他知道那烂陀对他来说只是暂时的停靠点,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东方。
又过了五年的时间,玄奘终于修成了正果,成为了一名得道高僧,他受到了当地人的尊敬,他们也开始崇拜起了东方人对信仰的执着。
从古至今人们对有才能的人都抱有无比欣赏的态度,玄奘而立之年就能在那么多的佛家子弟中脱颖而出,他的这般慧根也让那烂陀的大法师十分欣赏。
他想让玄奘留在那烂陀,继续潜修,而玄奘却礼貌的回绝了他。
在他的心里,他追寻的是经书中的真理,同时他也希望将佛法发扬光大,如果留在那烂陀固然体面,但是却有悖于当初的想法。
于是玄奘便在公元643年踏上了返回大唐的路,这一次,和他一起行走的还有20匹马和657部佛经律论。
沉甸甸的经书散发着香气,看着这些经书,玄奘脚下就更有力气了,他想快点回到大唐,把这些经书翻译成册,让更多人认识到佛经的真正含义。
如果事情的结果是令人兴奋的,那么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感觉时间飞快,步履轻盈,玄奘也明显感觉到归路要比来路更通畅。
明明这些路他只走过一次,但是每当路过一个熟悉的地方,他都能回想起曾在这里经历过的每一件事。
历经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回来了,看着越来越亲切的家乡,已经年过四十的玄奘险些落下泪来,十七年前他和难民一起离开大唐的景象仿佛仍然历历在目。
但是看着向他竖起拇指的百姓和热情接待他的太宗,当初的百般艰难似乎也都云淡风轻了,玄奘更坚信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休整过后,玄奘也正式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几百部经书全部由梵文著成,想要全部翻译出来可是个大工程,于是玄奘弟子也参与了进来。
但是闻之不若见之,这些弟子的修为还不够啃透晦涩难懂的经文,所以绝大多数还要由玄奘一人完成,但是即使已经这么辛苦,玄奘也甘之如饴。
或许对于每一个开天劈地的人物来说,他们为自己的目标付诸行动的时候都像吃了蜜糖一样,玄奘亦是如此。
历经了十九年的时间,玄奘翻译了一千三百多卷经文,而这些经文对于当时的大唐来说是宝物,而对于现在来讲,更是有着无价的意义。
公元664年,62岁的玄奘法师圆寂,他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取经和翻译经文,但是这两件事一件用了他十七年的时间,一件用了十九年的时间。
人生短促,玄奘用大半生的时间诠释了一个真理,信仰是值得付出生命的。
同时,玄奘取经也是在教育我们,取经已然如此艰难,但是玄奘坚持下来了,而我们遇到的困难与取经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风雨之后总能见彩虹,也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有始无终,玄奘用脚掌丈量了五万里,用一个个磨破的草鞋度过了十七个春秋冬夏,他吃过的苦促成了成功,而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
人常说“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在一个个寂静黑暗的夜晚,一段段朗朗上口的经文支撑着玄奘,而他毫不留恋的背影仍然是那样的令人钦佩。